地址版權
? 2018 重慶市萬靈山旅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 頁面版權所有 渝ICP備18006314號-2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重慶 下載中心
INDUSTRIAL PLATE
產業板塊
榮昌夏布
副標
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
商品描述
榮昌夏布是重慶市榮昌區的漢族傳統紡織品,因輕柔勝絲,避暑爽身,實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。夏布原料為苧麻,苧麻經過傳統手工工藝績紗、紡織加工而成的苧麻布,現稱為夏布。
由于苧麻纖維與棉花纖維相比較無法用現代化紡織機械加工,只能靠傳統手工技藝生產,現手工夏布僅在江西、湖南、重慶、四川等范圍內少數地域有產,這種傳統的手工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 1998年,國家農業部先后授予榮昌縣盤龍鎮“中國夏布之鄉”和“夏布加工基地”的稱譽。2009年6月文化部指定榮昌夏布織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顏坤吉、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黃仕惠、李儉康。
歷史:
榮昌夏布的生產當由葛、大麻演變而來。因“古時無今之木棉,但有葛布大麻而已”。早在漢代,就有“蜀布”記載,唐《元和郡縣志》載有“昌州貢筒布、斑布”。所謂“筒布”,即中細布也,因為它往往卷成筒形,裝入竹筒,便于運輸,故稱“筒布”,又根據它的形色特點,稱為“斑布”。《太平寰宇記》亦載“昌州產斑布、筒布”。既是特產,又作為貢布,說明昌州自唐宋以來麻布的編織技術是比較發達的。又《新唐書?地理志》上載,昌州轄四縣:“大足、昌元、靜南、永川”。而這四縣中獨昌元(今榮昌縣)素產夏布。這種夏布“輕如蟬翼,薄如宣紙,平如水鏡,細如羅絹”,成為皇室和達官貴族喜愛的珍品。
清初,隨湖廣移民帶來種麻(苧麻)、織布技術,與當地織造相融合。至康熙后期榮昌夏布才形成商品生產。道光時期經山西客商的販運,夏布又遠銷省外。清光緒《榮昌縣志》記載,縣內“各鄉遍地種麻,婦女勤績成布,白細輕軟較甚于葛。山陜直隸客商,每歲必來榮采買,遠至京都發賣。”民國時期,全縣擁有夏布織布機5000多臺,全年產銷70萬匹,大都出口韓日、歐美、南洋等國家。
1998年,國家農業部先后授予榮昌縣"中國夏布之鄉"、"夏布加工基地"的稱譽。2008年,榮昌夏布被國家文化部確認為"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"。2009年,榮昌80歲老人顏坤吉被國家文化部確認為"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夏布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"。榮昌夏布生產引進了韓國先進技術,在苧麻生物脫膠、植物染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,"夏布全手工漂染定型工藝"獲得國家發明專利。2013年3月,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的核準,榮昌縣外經貿委外商投資服務中心成功注冊“榮昌夏布”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,商標有效期10年。
特色:
榮昌夏布由葛、大麻演變而來,有細密平整,色澤瑩潔潤滑,且堅韌耐用。因麻質冬暖夏涼,通風透氣的特性及透氣、滹汗、挺括、涼爽宜人的特點,且其品種甚多,以顏色分有本色、漂白、染色、印花四種,粗布可做口袋,襯布、紋帳、中莊和細布宜做衣料,或繡花、挑花制成臺布、椅墊、手巾、窗紗等工藝裝飾品。精漂的細布,色澤雪白,細嫩輕軟,有譽之為"麻綢"、"珍珠羅紋",素有“輕如蟬翼,薄如宣紙,平如水鏡,細如羅絹”的稱譽更是夏布中精品。
上一篇:萬靈山礦泉水
下一篇:榮昌折扇